近日,第二十四屆中國專利獎的名單終于出爐,共有29個項目獲得金獎,這與此前公示的名單相比,少了1個預選金獎獲獎項目。而那件“消失的專利金獎”也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焦點。
對比4月份公示的預獲獎名單,可以發現這件被拿掉的專利是展訊通信的一件名為“移動終端及其業務處理方法、基帶處理芯片”的專利ZL201180004859.4。無論是從技術特征、法律特征以及市場特征這三個維度來看,這件專利都應該排在專利獎前列。但在檢索時發現,這件專利不但未能如愿獲得金獎,甚至是直接從獎項名單上神秘地消失了。
深入了解展訊通信這件專利會發現,這件專利曾至少被兩次提出無效宣告請求,并且相關案件仍在審理之中,而評委在此時選擇拿掉該件專利,是否是出于專利獎項會對專利訴訟案件的判定產生影響的考慮,目前仍不得而知。
但如果當行政評獎的權威性與司法實踐的公正性發生正面沖突時,我們又應當如何去平衡兩者之間的關系?專利獎項是否與專利有效性存在必然聯系?這些都需要我們再次重新審視和思考,在中國創新體系的構建與發展中,專利獎對于創新的價值與意義。
這里引用“知產深度君”通過incoPat檢索得到的數據,我國至今共頒發了8260件中國專利獎,共有176件經歷過無效審查,其中有30件被全部無效,占比17%。而已知目前所有專利中經歷過無效的共有51015件中,全部無效的有28133件,占比55%。從數據上看,獲獎專利相較于普通專利,被無效成功的占比和幾率會小很多,其無效難度的確更高。
但是在這176件經歷無效的專利獎中,共有29件為專利金獎,其中有3件最終被全部無效。這也側面反映了中國專利金獎并不是“免死金牌”,仍有10%的幾率會被全部無效成功。
金獎專利是在大量申報專利中經過層層評估篩選出得到的最能體現高質量與高價值的優秀專利,專利獎在評選過程中,會重點圍繞專利本身質量、專利技術的優越性、專利應用與保護的情況、社會影響及前景四個方面對每件專利的質量與價值高低進行綜合評估。
獲得專利獎并不等于不會被無效掉,專利無效是專利侵權訴訟中的重要一環,是一種事后的專利競賽手段,旨在宣告競爭對手的專利無效以獲得競爭優勢,涉及大量的技術側討論,但又脫離不了專利法中的法律框架,是對專利質量的一種市場檢驗方式。專利獎項并不能成為專利有效性的護身符,企業唯有提升專利質量才能真正保護企業的科技創新。
專利獎的數量增多傳遞了哪些信號
與歐美等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知識產權制度發展起步較晚,相應地,企業的知識產權管理工作進展也較為緩慢。我國一方面要持續加大創新要素投入與優化布局,激發和凝聚創新力量,另一方面仍要努力告別“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的專利質量形勢,就必須將政府激勵與市場激勵相結合,更好地促進專利在市場中的實施運用。
其中,專利質量評估與專利獎勵政策因其靈活、機動,因地制宜,是對剛性法律制度的重要補充,是專利制度從政策層面調整優化的重要柔性執行途徑,是現有專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專利獎勵政策既可以是對專利制度市場機制的深度完善,同時也是遏制市場失靈的重要保障。
為了進一步加快創新活動與專利相關業務的蓬勃發展,我國主要實施開展了3類專利激勵政策:一類是提升專利申請量的專利激勵政策,主要是政府通過現金獎勵、稅收優惠等政策促進專利申請量的進一步提升;一類是促進專利進行傳播的專利激勵政策,主要通過建立專利信息數據庫為基礎促進專利信息的廣泛傳播;最后一類則是促進專利更多運用的專利激勵政策,主要是建立專利推廣應用的平臺,提高專利在市場上運用的機會。
中國專利獎的設置更是集大成者,已經成為中國自主創新的航標。自1989年設立至今,已歷經三十載,通過挑選優秀專利給予表彰與獎勵,以激發全社會的創新熱情,提高中國自主創新能力,優化專利結構,對提升自主知識產權的質量起到了重要的引領和導向作用。
隨著日益提升的關注度和廣泛參與的熱情,獎項頒布從二年一屆改為一年一屆,后來又陸續增設了眾多細分獎項,獲獎項目數量逐年增長,獎項設置也更加科學,評審指標更精細,也能更大程度上凸顯專利乃至知識產權對當代中國創新發展的重要價值。
對于企業而言,申報中國專利獎不僅能夠拿到真金白銀的政府補貼獎勵,還能大大提升企業美譽度,對于增強單位科研實力評估、核心技術價值評估,提高產品品牌影響力、產品銷售,促進技術轉化實施都有著重要意義。
與此同時,專利獎獎項數量的逐年增加也難免會滋生出種種隱患,會出現一些并不那么穩定的專利,或是衍生出“獲獎專利約等于專利質量高穩定性強”的“尋租”行為,不免引發業內對專利獎激勵創新機制產生擔憂。
這就需要對專利獎評獎機制進一步動態地去優化、調整與發展,與國家創新發展戰略相結合,逐步引入更加精準與細化的標準指標,不斷強化對專利質量評估和識別的研究工作,提供重要理論依據與實踐運用的參考。
整體來看,專利報獎的過程本質上是從經濟、法律、創新維度展示專利的價值,最終是從專利角度立體展現企業的技術實力、講好企業故事的過程。
按照 “中國專利獎評獎辦法”,專利獎的評選要綜合考慮專利的多方面情況,其中專利的“三性”以及文本質量占比25%,專利技術的原創性及重要性、專利的技術優勢與技術通用性占比25%,專利的運用與保護措施、專利的經濟效益與市場份額占比35%,專利的社會效益等占比15%。
專利獎的評獎標準不僅強調了對專利在法律維度、技術維度、市場維度的重點考量,也關心專利所能帶來的社會效益及其未來的發展前景。專利獎對知識產權創造、保護、管理以及運用等各個環節進行評估,對專利權人(或發明人)作出的創造性貢獻給予肯定和獎勵,從而達到激勵自主創新的目的。
另外,中國專利獎對創新的專利產品產生經濟效益的全鏈條成果質量都有要求,從最開始的創新質量到撰寫質量,再到產品產生市場經濟效益的每個環節都有要求,不能在任何一個環節有明顯短板。
因此,結合專利獎的評選標準與評選目的,可以看出專利獎項的評選是由多方面組成,是對具有較高質量與價值的專利的有力證明與認可,但其能否經得住無效仍需要市場與司法程序的進一步驗證。
在如今知識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專利在將科技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的過程中意義重大,在促進人類社會科技進步及經濟發展中作用顯著。近些年國內外頻發的專利熱點事件,無不在對企業傳達著信號:掌握核心技術、獲取專利權才是市場競爭中的硬實力。
專利獎的評選與司法專利權利穩定是兩個不同的維度與概念,二者不存在必要聯系。專利獎的設立與發展的初衷,正是為了尋找更多能夠帶動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高質量、高價值專利。為了促進專利正向發展,保障優質專利有效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對專利質量與價值的有效評估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