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優秀的專利發明明明看起來有著優秀的發展前景,卻在問世沒幾年就銷聲匿跡?看過等離子電視的朋友應該都知道,等離子電視在畫質清晰度、顏色準確性、動態對比度等多個方面均有突出表現,甚至遠優于當時的液晶電視,曾被業內看作是“專為下一代電視機而開發”的顯示技術,但始終無法逃避壽終正寢的命運。
等離子電視技術的衰亡源于其自身專利決策的重大失誤,等離子電視自問世以來,核心專利便牢牢掌握在日韓企業手中,而平板電視時代的特點是由上游面板來主導整體行業的發展趨勢,上游供應鏈擁有著絕對的專利技術話語權,屏幕產品價格也高居不下;而下游平板電視市場日漸擴大,市場有效供給不足,下游廠商希望更多參與到上游合作,滲透到上游面板的專利技術研發,以降低成本來提升銷量,共同將盤子做大,卻慘遭拒絕。于是很多下游電視廠商紛紛選擇投入到技術先天不足、但成本低廉的液晶電視陣營,在良性競爭的市場環境與寬容自由的專利模式引導下,創新熱情高漲,更多的資金、資源與技術加持下,液晶面板技術也迎來突飛猛進,價格也愈發親民,得到市場廣泛認可。而反觀保守派等離子陣營卻因為故步自封將自己擋在高速發展的市場之外。
同樣,在專利運用策略上“跑偏”的還有豐田的混動技術,豐田的混動技術一直在汽車屆擁有很高的評價,油耗低、動力強、靜音效果好,還被當作是燃油車的完美替代品,但是受限于技術專利與成本原因,別家要想使用就要交高額的專利許可費;豐田混動技術雖在市場上已得到多年驗證,但始終沒能轉化為銷量被大范圍推廣,成本也始終下不來,陷入了惡性循環的尷尬境地。于是很多車企開始著手研發自家的混動技術,或干脆轉頭研發純電動化技術。
巨大的“危機感”讓豐田不得不選擇一種更為開放的創新模式與專利策略,以滿足更加快速與多元化的市場發展需求。2019年豐田宣布將涵蓋發動機、電池核心技術在內的23740項專利以1元的價格出售給電池供應商科力遠背后的吉利汽車,其中還包含豐田一直引以為傲的THS混動方案,這也宣告了THS混動技術的專利壁壘開始被打破。
“蓄水理論”
表面來看豐田是將專利向世界免費公開,實際上卻只是“走走形式”。第一代THS專利的申請日期是1997年,而經過20年的專利保護期后,此項專利在2017年就已經正式到期了;豐田公開也只是1997年的第一代THS專利,而現在豐田的THS技術已經歷了第四代,其中還包括大量的精密工藝與復雜的IGBT技術,即使有了豐田給的THS專利難以造出和當今時代同等水平的混動系統,就如同你即使知道了做菜的步驟,也難以炒出相同的味道。豐田更多是想拋磚引玉,解開專利枷鎖,讓自己成為那個“制定規則的人”。
而說到真正的無償提供專利開放許可,其實早在2015年1月,豐田就曾宣布將向汽車行業無償提供其獨有的約5680件燃料電池相關專利的使用權,即對其專利進行共享。再往前一年,2014年6月,特斯拉也宣布采取“開源模式”,對外開放所有專利,鼓勵其他企業開發先進的電動汽車,這個想法的提出也在當時引起了一時轟動,馬斯克認為,“快速發展的企業通常都能夠領先于自己的專利,科技領導地位不是靠專利來定義的,而是靠一家公司對世界頂級工程師的吸引力來定義的。”
專利權人通過明確公示專利使用費為零的情況下允許他人使用其專利權,在封閉的專利權體系中設計開放使用,這就好比“蓄水理論”,專利權人以開放專利的形式來打造一個完整商業生態的池子,專利使用者往池里蓄水,水是免費的,待蓄滿水后,專利權人再通過滿池的水來尋找新的商機。特斯拉通過專利免費開放許可,確保其在更廣闊的電量存儲和電池生態系統內不可或缺的發明者地位;谷歌開放安卓讓人們對其開放的技術生態與使用環境產生“路徑依賴”,占據了巨大的市場份額;豐田所采取的專利策略,也正是開放精神在商業模式上的體現。以知識產權開放的姿態,構建專利標準化,是創新和專利的最高層次,也體現了“一流企業賣標準,二流企業賣產品”這個道理。
打破專利叢林 實現專利價值
專利開放的發展與形成,更像是利益的不斷權衡與專利運用的創新突破。隨著市場競爭不斷加劇與經濟全球化到來,越來越多的公司愈發重視研發投入,組建自己的專利網絡,甚至形成繁密的專利叢林。好的一面是,讓多元化細分化的技術路線與創新成果得到有效保護;壞的一面則強化了市場競爭,抬高了技術創新門檻,高昂的專利許可費加持下也加劇了產品生產成本,進一步轉嫁到用戶身上,不利于創新與市場發展。
通過不同程度的專利開放策略,能夠激發群體創新熱情,引領建立行業標準,形成更大的市場規模與技術體系。在筆者看來,專利開放的價值主要有三點——
企業視角下的利益價值
專利開放的目的,除了能夠盤活企業專利無形資產、提高該領域與技術方向在整體市場占有率與綜合競爭力以外,還能將自己的技術滲透到其他企業之中,引領行業發展,逐步建立以自身技術為主導的行業標準,在行業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獲得更多話語權;并且與專利使用企業建立更加豐富更加深層的技術交流與合作,獲取更多收益。而對于專利使用者而言,專利開放無疑會減少其研發同類技術的時間與資源成本,將更多資金投入到其他更重要的領域之中,一定程度上突破研發瓶頸,加快企業向上發展。
消費者視角下的利益價值
專利開放是對傳統專利制度的創新與突破,也是基于專利運用的全新角度。傳統的專利授權需要支付高昂的費用,還會有諸多的限制,專利制度的整體壟斷效果會增加專利獲取成本而轉嫁到消費者,直接導致社會與市場資源的無效利用與浪費。而專利開放則可以較大程度實現資源共享,精進各家企業技術,讓技術產品多元化,帶來更多的間接利益。
行業視角下的利益價值
專利開放會使行業具有整體性,制定了統一標準和研究方向,帶動行業發展。專利開放作為一項新的專利策略,推動了專利制度的發展與完善,以適應新時代下創新發展需求。
引入專利開放許可制度
在傳統專利權理論以及專利許可制度下,技術共享一直難以獲得突破。專利技術的轉移與實施只能通過技術所有者與技術使用者之間的許可合同進行,技術的供需雙方常常不能很好地取得對接,許可合同的談判程序復雜、時間冗長,這些都嚴重阻礙了專利技術的轉移和實施。
在第四次修改的新《專利法》中,首次引入了專利開放許可制度。在專利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的大背景下,專利開放許可制度首次以法律條文的形式出現,將充分發揮提升專利實施質量、提高專利運用效率的重大作用,以開放使用降低交易成本,以專利許可推動價值實現,加快形成強大的專利市場。
從供給側來看,相比傳統的合作創新,專利開放許可最小化了創新技術無法得到轉化的風險,消除了行政管理費用、降低了交易成本,充分體現了專利權人的自愿性。如果項目采用商業許可,專利權人同樣可以得到許可費,許可使用費支付方式、標準是公開的,任何單位或個人若有意愿都可以書面方式通知專利權人,依照公告的許可使用費支付方式、標準支付許可使用費后,即獲得專利實施許可。而且,和其他傳統專利池一樣,項目仍然能發揮專利產品的阻止效力。
從需求層面看,專利開放許可下的創新產品更符合需求導向的特點,比起供給導向的創新產品能更好地滿足市場與消費者偏好。同時,在開放理念的支撐,專利開放許可下的相關產品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公司的名聲和公共關系,也可提升公司創新產品的吸引力。
專利開放許可作為一種自愿許可,簡化了專利交易和許可流程,避免了“一對一”的持久談判,積極推動專利交易市場的活躍,會喚醒一大部分“睡眠專利”,將專利的實踐應用提上日程,并且產學研機構還可以通過走“專利開放許可”的通道,延長專利權的壽命,帶來更多產業轉化可能。
綜合來看,專利開放模式對于技術創新與行業發展而言有著立竿見影的效果與意義,很多科技領域已經率先對專利開放達成共識,在一個足夠寬的賽道里,比內向競爭更迫切的,是作出更多外生性的創新來推動行業加速發展。專利除了保護,更重要的是要向世界分享成果,帶動技術創新發展。
還是以特斯拉為例,在電動汽車產業領域,特拉斯是全球電動車產業的領導者,但在整個汽車產業中仍然只占有很小的市場份額。專利開放許可也許可以成為電 動汽車技術與傳統汽車技術競爭的突破口。集結所有該領域技術的創新者與技術使用者,共同對抗老舊的傳統技術,逐步形成新技術的使用環境,改變人們對傳統技術的“路徑依賴”,促進創新技術擴散與市場認可,逐步提升市場占有率,同時也能給傳統技術企業帶來“危機感”,帶動傳統技術轉型升級。
專利開放更加強調創新主體間的合作與滲透,重視打造更為廣泛的創新平臺,使用更為便捷創新的共享機制,建立更為合理的創新收益分配方法。專利開發許可制度的實施,也更有利于提高專利轉化效率,促進專利實施和運用,喚醒更多的“沉睡”專利,真正實現專利價值。